• 近期手足口病高发期,医生提醒:这6个预防关键,90%家长都做错了_孩子_病毒_症状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    “医生,孩子嘴里全是疱疹,手心还长了红点点,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?”诊室里,一位妈妈举着孩子的手掌,声音带着哭腔。最近儿科门诊里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——发热、拒食、流口水,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变成蔫巴巴的“小刺猬”,让家长们焦虑不已。

   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每年4-7月和9-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,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高达90%。更揪心的是,这种病毒专挑免疫力低的“软柿子”捏,幼儿园、早教班等集体场所极易爆发聚集性疫情。

    手足口病的“真面目”

  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(如EV71、CV-A16等)引起的传染病,典型症状包括发热、口腔溃疡、手足皮疹。虽然多数患儿症状轻微,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,甚至引发脑炎、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
    展开剩余84%高发季的“元凶”

    · 气温回升:春夏季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病毒存活和传播。

    · 儿童聚集:幼儿园、托育机构等场所人员密集,病毒更容易通过接触传播。

    · 免疫力波动: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,易受病毒感染。

   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:你意想不到的“隐形杀手”

    1. 粪-口途径:病毒通过患儿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。

    2. 接触传播: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、门把手、毛巾等物品。

    3. 呼吸道传播:飞沫(咳嗽、打喷嚏)或直接接触疱疹液。

    4. 成人“隐形传染源”:成年人感染后可能无症状,但仍有传染性!

    症状识别:别把手足口病当感冒!

    · 发热:突然高烧(38℃-40℃),持续2-3天

    · 口腔溃疡:舌尖、颊黏膜出现米粒大小水疱,疼痛导致拒食、流口水

    · 皮疹:手掌、足底、臀部出现红色丘疹,后转为疱疹(注意:部分孩子可能只有口腔症状)

    高危信号: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烧、嗜睡、呕吐、抽搐,立即送医!这可能是重症前兆。

    预防手足口病的6大“硬核”措施

    1. 勤洗手:最简单有效的“第一道防线”

    洗手时机: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、接触公共设施后、玩耍后、触摸眼鼻口前。

    七步洗手法:用肥皂或洗手液,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,重点清洁手心、手背、指缝、指尖、手腕。

    家庭示范:家长需以身作则,与孩子一起养成洗手习惯。

    2. 消毒灭菌:斩断病毒传播链

    高频接触物品:门把手、桌面、玩具、餐具每日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擦拭。

    玩具消毒:塑料玩具可用沸水煮10分钟;毛绒玩具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。

    衣物暴晒:孩子的衣物、床单、被褥每天阳光下晾晒2小时以上。

    3. 避免接触传染源:远离“危险区”

    减少聚集:流行期避免带孩子去商场、游乐场、室内儿童乐园等人群密集场所。

    隔离患儿:确诊儿童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,症状消失后返校。

    警惕公共场所:游泳池、亲子活动中心等潮湿环境病毒存活时间更长,需特别小心。

    4. 接种疫苗:保护孩子的“终极武器”

    EV71疫苗:可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,保护效力达90%以上。

    接种建议: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接种,基础免疫2剂次,间隔1个月。

    接种时间:12月龄前完成接种效果最佳,高发期前补种也需尽早。

    5. 强化免疫力:从饮食到作息的“内功修炼”

    营养均衡: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、C的食物(如绿叶蔬菜、柑橘类水果),增强抵抗力。

    充足睡眠:每天保证7-9小时高质量睡眠,避免熬夜。

    适度运动:每周3-5次户外活动(如散步、骑行),促进血液循环。

    6. 家庭环境管理:打造“无菌堡垒”

    通风换气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以上,降低病毒浓度。

    分餐制:避免共用餐具、水杯、毛巾等个人物品,防止交叉感染。

    清洁消毒:定期用紫外线灯或含氯消毒剂对地面、家具进行彻底消毒。

    孩子感染了怎么办?科学护理指南

    1. 家庭护理:缓解不适,加速康复

    饮食调整:提供温凉、软烂食物(如粥、面条),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。

    口腔护理:用淡盐水漱口,缓解口腔溃疡疼痛;避免舔舐患处。

    皮肤护理:剪短指甲,避免抓挠皮疹;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。

    2. 退热与观察:

    体温管理:体温≥38.5℃时,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(≥2月龄)或布洛芬(≥6月龄)。

    重症预警:若出现高热不退、精神萎靡、抽搐、呕吐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!

    3. 隔离与消毒:

    居家隔离: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,期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。

    物品处理:患儿使用的餐具、衣物单独清洗,粪便及排泄物需用3%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后处理。

    4. 局部治疗:针对口腔溃疡,可以咨询医生后使用一些局部麻醉剂或漱口水减轻疼痛;皮肤上的水泡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,应避免抓挠以防感染。

    5. 就医指征: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、嗜睡、抽搐、呼吸急促或困难、频繁呕吐等症状时,需立即去医院就诊,因为这些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。

    请记住,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获取准确诊断和治疗建议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  这些“防病误区”你中招了吗?

    1. “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就不会再感染?”

    真相: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,感染一种病毒后仍可能被其他病毒株再次感染。

    2. “接种EV71疫苗后就一定不得手足口病?”

    真相:EV71疫苗仅针对EV71型病毒,无法预防其他血清型(如CV-A16)。

    3. “皮疹会自然好转,不用管?”

    真相:若皮疹伴随高热、精神差等症状,需警惕重症风险,及时就医!

    给家长的“防病三字经”

    勤洗手:用“七步洗手法”搓够20秒

    晒衣被:紫外线是最好的天然消毒剂

    少聚集:疾病高发期避开人群密集场所

    早隔离:发现病例立即停课停托

    遵医嘱:不轻信偏方,科学用药

    手足口病虽高发,但通过科学防护完全可以控制。从勤洗手、消毒到接种疫苗,从家庭到学校,每一步都至关重要。

    发布于:黑龙江省